MENU

探索实践

以资助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探索研究生教育机制体制创新——研究生院持续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

  编者按:近年来,北京大学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,各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创新招生选拔机制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,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经验和成果。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,扎实推进新时代北大研究生教育发展,研究生院推出“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”系列报道,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成果,供相互学习借鉴交流,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。

  北京大学于2017年启动了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,以此为突破口,打破以往的资源分配格局,探索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,激发各方面的能动性,探索博士研究生教育机制体制创新的路径,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。

资助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

  改变预算方式,从按人进行预算转变为按岗位进行预算。以往按人进行预算的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模扩张需求。改革后,学校设置岗位奖学金。在进行院系层面奖助学金预算分配时,学校不再按人均资助额进行,而是依据助教、助研等岗位设定情况进行预算分配。学校提供奖学金资助助教、学生兼职辅导员以及部分助研岗位,院系和导师根据科研状况配置助研岗位,并承担相应的经费,使得学校的资源分配与院系的学科特点、教学贡献、科研状况和人才培养规模紧密结合,为增强学校资源调控能力,实现规模控制、结构调整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机制。

image.png

研究生进行实验观察

  统筹使用各类经费资源,提高经费使用效能。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,学校取消了原来分项设置的各类博士生奖助学金,将国拨经费、校级资金、科研项目劳务费、捐赠资金等各类经费进行统筹管理,统一用于设立博士研究生岗位奖学金,提高了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。额度标准相比于原来的分项设置奖学金有了大幅提高。同时,尝试以冠名奖学金的方式将捐赠奖学金纳入博士生岗位奖学金体系,形成新的资金统筹模式,为学校未来的捐赠筹资工作与拔尖人才培养进行协同提供了新思路。

  统一设置岗位奖学金体系,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。改革后,学校取消了原来分项设置的各类奖助学金,统一设置博士生岗位奖学金。每个博士生均须承担助教、助研、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岗位职责,博士生承担岗位职责既是获得岗位奖学金的要求,也是博士生必须接受的培养和训练。

资助体系改革的重要影响

  博士生资助体系改革不是仅仅涉及学生的资助问题,改革的实施触碰到了学校教学、科研、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,是一项机制体制的改革,并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  通过对各类经费进行统筹管理,学校对资金的调配能力大大提升,资助体系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更强的保障和支撑作用,并引导资源向科研活跃度高的导师、以及重要的研究方向流动,提高了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。

  科研经费纳入统筹管理,强化了导师责任,使得导师在招生中更谨慎,在培养中更投入,有效推动了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落实和分流机制的建立。人才培养与前沿科学研究、新兴交叉学科、国家重大需求等研究紧密结合,研究课题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,引导博士生从事创造性研究,提升创新能力,催生创新成果产出。

  博士生承担助教、助研和兼职辅导员工作,成为推动教学改革、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,同时,研究生通过参与岗位工作,得到全方位的能力训练。

image.png

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

  改革触碰到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,要求多部门协同工作,提升了学校整体协同管理的水平,形成培养合力和良性的管理模式,使得导师和学生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能动性,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。